近日,韓國某航空公司一架客機執飛韓國釜山—越南芽莊航班,在1800米爬升階段,右側發動機遭遇鳥擊,所幸機組冷靜果斷處置,駕駛飛機在首爾仁川機場安全備降;6月20日,印度某航空公司一個航班在空中遭遇飛鳥撞擊,最終安全降落并隨即停飛接受全面檢查……這些事件看似只是民航日常工作中的一個個小插曲,實則如同一面棱鏡,折射出鳥擊這一航空業頑疾的復雜性、危險性,以及人類在實現飛行夢想時與自然界和諧相處的智慧。
在防范小鳥“碰瓷”大飛機背后,是航空安全體系在技術、管理、應急響應等多維度的升級。鳥擊是公認的世界級航空難題,并被國際航空聯合會評為A類航空災難。為有效減少鳥擊事件,更好確保航空安全,根據鳥類在機場周邊及上空頻繁活動的情況,我國各機場均采用“生態治理為主,技術驅趕為輔,全面監控預警”的現代化、綜合性鳥擊防范理念,既包括人工驅趕、鳴槍示警、設置攔鳥網或圍墻等傳統手段,也包括現代科技的智慧驅鳥模式,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面對守護航空安全與保護鳥類生存權利的雙重責任,民航一線團隊依托科技“大智慧”與改造“小發明”,讓“鐵鳥”和飛鳥能夠共享同一片廣袤的藍天。
小飛鳥卻是大威脅
秋風送爽,大雁南飛。候鳥遷徙不僅充滿浪漫而深情的詩意,更蘊含著深遠而精密的生命奧秘。然而,對民航業來說,候鳥遷徙背后還包含生態與安全和諧統一的科學原理。
每一種生物都有自己的棲息地,而不同機場所在區域適宜生存的鳥類也有所不同。根據民航局印發的《民用機場運行安全管理規定》《運輸機場鳥擊及動物侵入防范管理辦法》等,我國各地機場對常見的鳥類進行風險評價,進而提出并持續優化防范對策,探索構建“風險預警智能化、生態治理精細化、技術防控立體化”的防控體系,動態優化“一場一策”“一鳥一策”差異化驅鳥方案??梢姡瑢τ凇氨镜亍兵B群,驅鳥的挑戰雖然不小,卻有章可循。
與“本地”鳥群相比,在遷徙途中路過機場的鳥類,給民航安全帶來的挑戰更為集中。據悉,受地理地貌和氣候因素影響,中國鳥類遷徙路線分為東部沿海、中部內陸、西部高原山地三類,實現覆蓋繁殖地、停歇地和越冬地的跨區域連接。每年3月~5月,進行春遷的鳥類將從越冬地返回繁殖地;每年9月~11月的秋遷則是反向移動。此外,部分猛禽和林鳥的遷徙期可能從9月持續到次年4月,長達8個月。
小鳥體積不大、飛行速度不快,鳥擊事件看似是小鳥“以卵擊石”,但由于飛機的運動速度很快,二者若不幸相撞,其疊加的相對速度能夠產生巨大的破壞力。數據表明,當一只體重為500克的鳥與時速為370公里的飛機相撞時,將產生3噸的沖擊力;當一只體重為1.8公斤的鳥與時速為550公里的飛機相撞時,將產生25噸的沖擊力;當一只7公斤的大鳥與時速為960公里的飛機相撞時,沖擊力將會達到144噸,相當于飛機遭到了一枚炮彈的襲擊。
受鳥類飛行高度影響,鳥擊事件多發生在飛機起飛和下降階段。而鳥擊事件發生的位置不同,造成的后果也不同。例如,飛機機頭集成了空速管、迎角探頭等關鍵傳感器,一旦受損,可能導致儀表指示錯誤;風擋則是飛行員觀察外部環境的重要窗口,一旦風擋區域遭遇鳥擊,不僅會遮擋飛行員視野,還會直接威脅飛行安全。鳥擊事件對航空器動力系統造成破壞的后果是最直接、最嚴重的。鳥類被吸入渦輪噴氣發動機后,會導致渦輪發動機的扇葉變形或被卡住,使發動機停機乃至起火。
小科技體現大智慧
驅鳥工作之所以重要,不僅在于鳥擊事件的破壞力大,也在于各地鳥類種類繁多,機場附近的鳥類數量、種類會隨季節變化而變化。
目前,隨著科技的發展和對生態研究的深入,各地機場正在推動驅鳥模式從傳統的“見鳥打鳥”向“傳統手段+智慧方式”轉變。以青島膠東國際機場為例,該機場所在區域位于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路線(EAAF)上,這是全球重要的候鳥遷徙路線,青島機場因此面臨較為復雜的鳥情管理工作。每年8月,沿著EAAF飛行的水鳥都會集中到這里“打卡”。對此,青島機場鳥情防控指揮中心、飛行管理部鳥情管理科鳥情調研員柏軍鵬卻并不緊張。原因是其所帶領的團隊,通過多種科技手段自主研發的21項創新成果,在防鳥過程中發揮了顯著作用。其中,聲波、激光、視覺、氣味“四位一體”驅鳥車可在500米內精準有效驅離鳥類;而風光發電設備可在陰雨天提供穩定電力,并將驚飛距離從50米延長至80米……
如今,借助科技力量,青島機場已經實現對周邊鳥情智能化自動巡航,日夜監控并實時采集鳥類飛行高度、速度、活動軌跡等10余項數據,最終生成動態報告。2023年,青島機場在全國民航機場中率先引進相控陣探鳥雷達及地面光電系統。“這套系統能夠覆蓋周邊8公里范圍內空域,依托人工智能(AI)技術可識別115種鳥類”。柏軍鵬告訴記者,通過這套系統的三維地圖模擬候鳥遷徙,可將鳥類誤闖風險大幅減少70%。
與柏軍鵬團隊一樣,在云南機場集團也有一個愛鉆研鳥擊防范的團隊。云南地處我國西部高原山地遷徙路線上,每年秋季黑頸鶴及胡兀鷲、金雕等猛禽都會從青藏高原出發,向南沿橫斷山脈、云貴高原,經四川、云南,最終抵達南亞或東南亞過冬。
2024年6月4日,民航局公布了首批7家民航鳥擊航空器殘留物鑒定機構認定名單,云南機場鳥擊防控研究中心作為唯一入選的民航機場企業榜上有名。植物學碩士研究生畢業的朱玉懷,與研究中心團隊圍繞“以生態環境調研為基礎,系統調整鳥防措施”的工作理念,建立了“前端驅鳥+后端防鳥”的雙線協同機制。
在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前端驅鳥團隊依托驅鳥彈、聲波設備和生態管控措施,對鳥類實施即時驅離;“后端思想派”鳥擊防控研究中心的生態團隊則每周開展“草—蟲—鳥”聯動調研,并結合鳥擊數據的同比、環比結果,將環境濕度、蟲口密度、鳥類食性等10余項數據轉化為精準防控方案?!艾F在,每條跑道驅鳥彈的發射數量、每次藥劑噴灑的時間及濃度、聲波設備播放的頻率等都有數據支撐”。朱玉懷表示,這種從實驗室到跑道的閉環管理,讓驅鳥措施的針對性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在鳥擊防范資深技師隋國輝的帶領下,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利用猛禽在鳥類食物鏈上的頂端優勢,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將獵鷹驅鳥技術引入國內民用機場?!拔覀冇糜隍岠B的獵鷹分為‘驅趕鷹’和‘巡視鷹’,面對不同鳥類,派出不同的鷹驅趕?!彼鍑x介紹。同時,首都機場的驅鳥團隊還為所有獵鷹都安裝了GPS設備,以便實時掌握獵鷹方位,確保其始終在安全區域內飛行。
近年來,首都機場還上線了智慧鳥情監測系統。首都機場在東、西兩條跑道布設了光電攝像頭,每個攝像頭可捕捉半徑1公里范圍內的鳥類情況,并將相關信息回傳至系統后臺。智慧鳥情監測系統據此智能識別鳥的種類和威脅程度后,自主調動現場驅鳥設備進行驅趕。若風險持續加大,該系統會第一時間提示鳥情監控席位進行處置,以盡快啟動相應的鳥情預警和應急預案。
小發明推動大進步
目前,我國的鳥擊防范工作已形成了一套成熟、系統化且技術含量高的綜合防治體系。據悉,國內機場普遍采取的鳥擊防范措施分為技術手段、生態管理和運營管理三大類。
其中,技術驅鳥包括語音驅鳥、超聲波驅鳥器、多功能驅鳥車等聲學手段,全向雷達系統(AoD)、激光驅鳥器等視覺手段,以及攔鳥網等物理手段,這是最直接、最常見的措施。同時,各地機場驅鳥團隊深入研究本機場的鳥類特點,在改造、發明、創造的過程中提出很多“金點子”,讓驅鳥工作變得更高效,讓飛行安全更有保障。
2024年,吉林松原查干湖機場在更新驅鳥設備時,驅鳥技術工程師劉志杰和團隊面對價值25萬元的沖擊波煤氣炮,拒絕了廠家推薦的固定式常規安裝方案,帶領團隊連續奮戰15天,破解技術難題10余項,成功將設備改造為車載式“驅鳥坦克”,驅鳥面積、驅鳥效率遠超廠家推薦方案,為構建機場鳥防體系提供了可復制的“松原經驗”。
依托公司“五小”創新平臺的支持,新疆那拉提機場驅鳥團隊對驅鳥假人進行了升級改造,為假人增設了風力旋轉、太陽能語音、視覺反光系統。升級后的假人能從視覺、聽覺等多個方面對鳥類進行刺激,從而有效驅趕鳥類,減少鳥類給相關領域帶來的損害。
珠海金灣機場則用上了高科技驅鳥設備——仿真機器人。在驅鳥過程中,仿真機器人負責在機場周邊忙碌地揮舞旗幟,珠海機場驅鳥團隊則利用煤氣炮、語音驅鳥裝置以及爆閃燈等多種手段模擬鳥類天敵的聲音,發出爆鳴聲,有效迫使鳥類遠離機場區域,確保飛行安全。
生物驅鳥更是大有文章可做。在每年春夏之交及夏秋之際,成都雙流機場的驅鳥員都會進行大規模、系統化的候鳥遷徙監測,全面掌握本地區候鳥遷徙的規律和特點。結合生態調研,他們利用生物手段治理蟲、草、鼠等問題,減少鳥類食物源,從而實現更長遠的生態安全。
近年來,福州長樂機場在部分區域引入了狗牙根、結縷草等低籽低花改良草種,進一步從生態源頭上減少鳥類停留的誘因。“我們計劃在5年內完成草坪系統改造,實現全場生態防控?!备V輽C場驅鳥技術工程師李鵬宇介紹。同時,福州機場還計劃引入探驅一體系統,利用雷達與光電技術實現精準探測和遠程驅離,并通過遙感數據預測候鳥遷徙情況,提高本場驅鳥效率。
長沙黃花機場附近區域面臨兩個候鳥遷徙高峰期,時間跨度長達6個月。該機場驅鳥技術工程師劉洋帶領團隊采用人工與設備相結合、值守與流動相結合、土洋結合、物化結合、分工與聯動相結合等方式進行驅鳥。通過研究鳥類特點,劉洋團隊改進了全向超聲波語音驅鳥器,并且不定期地在相關區域噴灑無公害專用驅鳥藥劑,利用氣味趨避鳥類。
鳥類是世界生命網絡和全球物質循環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遷徙飛行是自然界動人心魄的脈動。每年春秋兩季,成千上萬的候鳥飛過天空,構成神州大地上最奇特的生命景觀。民航人用科技的智慧之光和對生命的敬畏之心持續推動科技進步,讓民航飛行更安全,讓鳥類飛行更安寧。(中國民航報 記者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