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紙化出行服務讓旅客乘機出行一路“刷臉”,新能源擺渡車安靜地穿梭于機場場內,航站樓屋頂的光伏板在陽光下泛著微光,跑道上采用單發滑入技術的客機正在緩緩停靠,人工智能(AI)正在智慧能源監控中心為工作人員提供實時電力負荷與水資源循環系統調節建議……這幅低碳運行的畫面,正是民航業深入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技術創新驅動綠色轉型的縮影。
守住了綠,就捧回了金。今年8月15日是第三個全國生態日,也是“兩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的日子。沿著“兩山”理念的科學指引,中國民航持續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將綠色發展理念寫進每一個機場、每一架飛機、每一次起降、每一次乘機出行之中。正如中國民航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相關專家所說:“‘兩山’理念不是簡單的環??谔枺且尵G色成為民航發展的新動能?!?br />
高效飛行 減排立足每一次起降
讓航班飛得更低碳、更綠色,意味著更優化的飛行航跡、更短的平均飛行時間和更高的進出港效率。
在成都,民航西南空管局啟用了針對成都雙流機場、成都天府機場的新飛行程序,優化了進港航班下降剖面和飛行航跡。根據新飛行程序測算,成都雙流機場進港航班在成都終端區的平均飛行時間由26.3分鐘縮短至23分鐘,成都天府機場進港航班在成都終端區的平均飛行時間由25.9分鐘縮短至22.7分鐘。雖然縮短幾分鐘時間對旅客來說感受并不明顯,但這意味著平均每個航班減少燃油消耗約100公斤。
在新飛行程序中,點融合(PMS)程序和連續爬升與連續下降(CCO/CDO)程序功不可沒。其中,點融合程序以現有的基于性能導航(PBN)為基礎,由融合點、排序弧、旁切點以及飛越點等組成,優化了進場航跡。不同于雷達引導和標準儀表進場方式,根據PMS程序,航空器將按照引導程序飛行到排序弧上,在得到管制員轉彎直飛指令后轉向融合點。
據悉,在通過點融合程序調整向南運行的空域結構后,成都天府機場空域容量增加約10%。業內專家告訴記者:“點融合系統充分發揮PBN‘導航精準、航跡靈活’的運行優勢,對提高運行效率、增加終端區容量、簡化管制工作、減少飛行沖突、提升安全保障能力起到良好作用?!?br />
民航局印發的《“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明確,將連續爬升與連續下降程序常態化運行列入重點建設項目,在西安、烏魯木齊、長春等機場推進常態化運行。作為航行新技術之一,連續爬升與連續下降程序對減少燃油消耗和縮短飛行時間大有幫助。
所謂連續爬升運行,是指通過設定最佳發動機推力,連續爬升至巡航飛行高度層;而連續下降運行則是利用最小發動機推力,以低阻力進行連續下降?!斑@兩種運行模式是空域與飛行程序優化設計的重要成果,通過結合適宜的空中交通管制措施與飛行操作方法,可以實現更高效的飛行”。業內專家告訴記者,在爬升與下降階段,采用連續爬升與連續下降程序的航空器能夠降低人為出錯概率,顯著提高飛行的穩定性和連貫性,從而減少燃油消耗、噪聲污染和廢氣排放。
在綠色飛行技術推陳出新的同時,航空器的設計和制造也在不斷演進。近年來,航空公司在提升機隊的“綠色性能”方面持續發力。例如,通過在部分機型上加裝翼梢小翼,優化機翼的氣動布局,使航空器在相同燃油量下擁有更強的續航能力;在引入新運力時,優先考慮使用碳纖維等新型輕量化材料的航空器……
出于對未來發展的重視,制造業也在積極推進新產品研發。2023年10月,民航局等四部門聯合印發《綠色航空制造業發展綱要(2023-2035年)》,明確“綠色+”助推民機產業升級、開辟電動航空新領域、布局氫能航空等新賽道三大發展路徑。在頂層設計指引下,電動垂直起降航空器(eVTOL)、輕小型固定翼電動飛機、新能源無人機等新型航空器逐漸出現在空中游覽、應急救援、物流運輸等場景中,為公眾日常出行、消費和休閑娛樂帶來更多選擇。
零碳機場 節能從云端到地面的延伸
在航站樓附近,光伏板如同一片墨色海洋,持續將熾熱的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同時,“光儲充”一體化充電樁不僅讓各類新能源車輛用上了源源不斷的綠電,還能將多余電能存入儲能電池,在用電高峰時段釋放……
今天,這樣的場景已經在全國多地機場出現。機場作為綜合交通樞紐和重要的公共基礎設施,太陽能光伏技術是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關鍵手段之一。
在長春龍嘉國際機場,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模式,年發電量可達270萬千瓦時,每年可節約標準煤約821.97噸,并減少多種有害氣體和廢氣排放;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利用機場圍界外側閑置土地等資源進行光伏發電,總裝機容量為13.6兆瓦,年均發電量約1500萬千瓦時,可實現二氧化碳減排8352噸;重慶江北國際機場規劃建設28萬平方米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項目建成后預計年發電量達2400萬千瓦時,約占整個機場年用電總量的10%,有望實現每年減少碳排放約2萬噸。
新能源擺渡車、新能源客梯車、新能源行李牽引車……近年來,越來越多的新能源車輛出現在機場場內。2015年3月,民航局啟動機場地面特種車輛“油改電”專項試點工作,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昆明長水國際機場、長沙黃花國際機場、哈爾濱太平國際機場、廈門高崎國際機場作為機場地面特種車輛“油改電”的首批試點單位,積極探索提升機場電氣化水平。
在“油改電”項目實施之前,地面特種車輛、設備消耗的汽油、柴油約占機場總能耗的13%,是機場耗能與排放的重要源頭之一。通過“油改電”項目,各機場將區域內運行的牽引車、客梯車、擺渡車等特種車輛逐步更換為以電能驅動的新能源車輛,不僅有利于促進行業實現結構性節能減排,更有助于提高民航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
新能源客梯車(記者王藝超/攝)
除了光伏項目和“油改電”項目,各機場也在因地制宜、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新路徑。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公布了《綠色低碳先進技術示范項目清單(第二批)》,太原武宿國際機場和昆明長水國際機場赫然在列。
在太原武宿零碳機場示范項目中,采光儲直柔技術、多能互補綜合利用技術、能碳智慧管理技術等可滿足約100萬平方米建筑供熱需求、70萬平方米建筑供冷需求,每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約1億千瓦時;昆明長水國際機場的近零碳改擴建工程項目依托分布式光伏、空氣源熱泵、智能雙向充電樁多元儲能系統,可實現航站樓環境根據旅客需求精準調整、飛行區全面態勢感知下的高效運行,每年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達2億千瓦時,相當于每年減少碳排放約11萬噸。
在杭州蕭山國際機場,智慧能源管控平臺可實時采集空調、照明、電梯等設備的能耗數據,運用人工智能算法優化運行策略;作為全球空港樹立節水標桿的“海綿機場”,北京大興國際機場采用透水鋪裝、雨水花園等設施,可將雨水處理后用于綠化灌溉、道路清洗;海南博鰲機場已實現航站樓內一次性塑料制品“零使用”,改用可降解餐具、布袋等替代產品。這些新技術和新舉措,讓機場向著資源集約、環境友好、低碳運行的方向不斷發展,不僅符合新時代民航高質量發展要求,也讓“美好出行”的愿景愈加觸手可及。
綠色出行 不斷拓展可持續發展版圖
如今,無紙化出行已經成為航空出行的“標配”。
“告別紙質行程單,為環保和便捷點贊!”在民航旅客運輸服務領域推廣使用電子發票的新聞下,一位網友這樣評論道。這一革新舉措意味著旅客告別了紙質客票行程單,擁有更加綠色、便捷、高效的出行與報銷體驗。
除了在訂票、選座、值機、自助行李托運等出行場景中嵌入無紙化出行服務,帶動旅客共同參與綠色飛行和航空出行中的低碳行動也十分重要。
圍繞減少飛機上的餐食浪費,東航線上選餐服務融入了綠色飛行理念。通過精準控量和科技溯源技術,東航實現了機上餐食的“按需備餐”,大幅減少了餐食浪費。同時,數字化管理貫穿餐食制作、配送上機等全流程,不僅保障了食品安全,更為航空產業鏈的綠色轉型注入了新動力。
使用可降解材質制作的東航機上供應品(東航供圖)
在技術的支撐下,旅客的飛行之旅也有了更多“綠色選擇”。例如,國航推出“凈享飛行”綠色出行產品,在旅客綠色出行消費、綠色行為習慣培養等方面提供積極助力。該項目以“綠色、低碳、環?!睘橹黝},包含“凈享飛行低碳行”與“凈享飛行生態行”兩個綠色出行子產品。其中,“凈享飛行低碳行”致力于為旅客搭建低碳出行的碳抵消平臺,旅客可通過支付里程或資金的方式抵消所乘航班的碳排放,項目收入將被用于植樹造林等碳減排項目;“凈享飛行生態行”則側重生物多樣性保護,旅客可參加環保承諾、每日任務、環保問答等活動,將收集到的獎勵投入到長江生態保護公益活動中,為減少碳排放貢獻力量。
為踐行可持續發展理念,廈航面向星鷺用戶、白鷺會員推出了綠色賬戶公益項目。旅客在廈航App、微信公眾號、微信小程序等平臺上開通綠色賬戶后,可通過完成輕裝出行、自帶水杯、無紙化值機、環保用餐等任務獲取相應的“綠色能量”。例如,無托運行李的旅客可以獲得50克“綠色能量”,托運行李小于10公斤的旅客可以獲得20克“綠色能量”,選擇在廈航平臺上在線值機的旅客可以獲得50克“綠色能量”……這些“綠色能量”可以用來兌換種植樹苗,支持騰格里沙漠鎖邊林種植以及遼寧碳匯造林項目,讓更多旅客參與美麗中國植樹造林行動。
為推動民航無紙化出行,航旅縱橫推出了“綠色出行合伙人”活動,即使用電子登機牌乘機的旅客可以領取專屬出行優惠。此前,航旅縱橫作為電子客票登機服務供應商,助力無紙化便捷通關服務在200多個機場落地,有效幫助旅客節省機場排隊時間,助力行業節能減排?!笆奈濉逼陂g,通過減少紙張的打印和使用,航旅縱橫的無紙化出行服務預計將為航空公司和機場節約超過4億元的紙張費用及其他設施設備費用,全行業可有效減少碳排放約30075噸。
從《“十四五”民航綠色發展專項規劃》首次將“兩山”理念全面融入行業發展頂層設計以來,越來越多使用清潔能源的星級“雙碳機場”建成在中國大地上,越來越多應用綠色技術的民航客機穿梭于祖國藍天之中……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中國民航堅持以“兩山”理念為指引,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在為旅客帶來更多便捷、高效的低碳出行選擇同時,也為全球民航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中國民航報 記者張人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