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登機橋,經常乘坐飛機的旅客都不會陌生,它是連接航站樓某個登機口與飛機艙門的可移動升降通道,又被稱為“廊橋”,是近機位旅客上下飛機的必經之路。飛機在靠近航站樓的指定機位停穩后,都需要相應的登機橋操作員手動操作接橋,將登機橋準確對接到飛機艙門處。一般而言,一名訓練有素的登機橋操作員要負責好幾個登機口的接橋工作,他們常在航站樓不同登機口之間穿梭,如果機場面積較大,一天工作下來,行走兩萬步是家常便飯。
成都天府國際機場(以下簡稱“天府機場”)作為一個比較年輕的機場,其“黑科技”一直被旅客和社會關注著。2023年9月15日,全球首座遠程無人駕駛自動登機橋在天府機場投用。這是繼2022年8月亞洲首座全自動登機橋(L3級登機橋)在天府機場投用后,時隔一年,全自動登機橋在天府機場再次升級突破。
讓登機橋更安全、更高效
所謂全自動登機橋,其實就是一座能實現遠程無人駕駛的自動登機橋,在業內被稱為L4級登機橋。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與L3級登機橋相比,L4級登機橋不僅增設了遠程操作臺,構建了專供遠程控制和視頻監控的網絡,還在航班保障流程上新增了靠橋許可按鈕和登機橋狀態顯示,在通道內增設了光幕開關,用以實時檢測和防止無關人員進入運動中的登機橋。
天府機場相關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多年前,登機橋操作員駕駛登機橋對接艙門基本都是通過肉眼判斷方位,靠經驗與感覺判斷是否接橋成功,沒有具體、明確的操作標準。如果操作稍有偏差,類似剮蹭事件很容易發生。后來,有了類似接機輔助裝置,能更好地幫助登機橋操作員判斷橋頭的位置,準確對接艙門,但是對登機橋操作員的技術熟練程度和經驗要求依然比較高。如今投用的全自動登機橋,無論是軟件防撞措施還是硬件防撞措施,均高于普通登機橋的配置標準,再加上防撞超聲波、毫米波雷達、激光掃描儀等技術的投用,可確保全自動登機橋不會與站坪設備、航空器等發生任何剮蹭、碰撞,大大提高了安全性。

天府機場遠程無人駕駛自動登機橋
不僅如此,全自動登機橋的保障也更高效。據統計,全自動登機橋接靠橋在50秒左右完成,退橋時間則在30秒左右完成,這樣就避免了航班密集或是人員工作任務繁重導致的等待靠接和等待撤離時間長的情況。旅客在飛機上等待的時間越短,乘機體驗自然就越好。要知道,如果是人工操作登機橋,接靠橋時間在80秒左右,退橋時間在50秒左右。記者在監控室看到,只要在控制中心通過實時視頻就可以操作L4級登機橋,單人可同時操控6座全自動登機橋,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極大地提升了服務保障效率。
效率提高了,精準度卻沒有下降。記者在現場看到,全自動登機橋的操作過程可謂是一氣呵成。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全自動登機橋對接的左右偏差、上下偏差、前后偏差均低于人工操作,還能避免人工操作二次對接。
高精度升級助力無人駕駛
自2022年8月L3級登機橋在天府機場投用以來,已累計安全保障航班1330余架次,實現了對接“零差錯”,但仍需要登機橋操作員到橋頭手動啟動自動接退功能。為做到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天府機場聯合中集天達公司開展了登機橋遠程靠接技術應用驗證,成功將L3級登機橋升級成L4級登機橋。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要實現遠程無人駕駛,L4級登機橋的對接精度不能低于人工手動操作的標準,而且國內的對接偏差精度遠高于國外機場的平均水平(國內的左右偏差為50毫米,歐洲標準為150毫米)。因此,如何讓登機橋自動對接飛機是一個需要攻克的難題。
全自動登機橋依靠雙目定位系統進行引導及運動控制,最后實現接機保障,因此雙目定位系統的定位引導功能完善是提高精度的關鍵。天府機場機電設備部主任助理米運良為此多次組織設備廠家召開技術研討會,根據天府機場現場運行保障情況及駐場飛機的型號、種類進行針對性升級。在升級過程中,為采集不同機型機身的涂裝數據,天府機場機電設備部登機橋維修團隊先后對比了200余架次飛機,對艙門輪廓進行詳細的測量和視覺采樣,并使用視覺機器進行持續離線驗證,讓雙目定位系統在運行過程中多次捕捉艙門輪廓位置并刷新,以此獲取更加精準的數據,最終實現了L4級登機橋后期的對接精度普遍高于人工操作精度。
天府機場機電設備部員工實時監控登機橋的情況(本文圖片均由記者郝蒙拍攝)
正式進行接機保航班運行前,空載飛機測試也是非常重要的環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他們先利用無旅客的空載飛機進行對接測試,讓設備的適用性、可靠性得到驗證,再對無人駕駛登機橋進行保障作業的全流程梳理。這些煩瑣的工作都是對后期運行保障的有效支撐。設備正式運行前,天府機場機電設備部登機橋維修團隊聯合四川航空、東方航空等航企的機務人員、地面保障人員,分別開展了為期5天的真機夜間測試工作。為了不影響機場白天的正常運行,測試均在2時~6時進行。其間,各參與單位還一同梳理了全流程保障方案,驗證了無人駕駛全自動登機橋的可靠性。
全流程保障確保順利運行
全球首座遠程無人駕駛自動登機橋的成功啟用,讓天府機場在智慧機場建設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作為全球首例無人駕駛對接航空器的設備,無論航企還是參與保障的機場各職能部門都深度參與其中。記者了解到,在推進遠程無人駕駛自動登機橋項目的過程中,天府機場機電設備部副經理蔣靖在每一個階段都會主持召開相關協調會,一方面向民航局和各相關單位匯報項目進度,另一方面介紹下一階段的計劃,用最真實的數據和保障情況給予大家信心和獲得認可。
在L4級登機橋試運行驗證階段,參與保障的航企機務人員較多,天府機場相關部門工作人員在現場對新的流程和保障規范進行持續的宣傳貫徹,讓大家習慣無人駕駛設備。天府機場登機橋管理科室的工作人員通過連續幾天值守,梳理了L4級登機橋的全流程保障方案及應急處理措施,對團隊成員進行輔導,確保不發生任何安全問題或服務問題,順利高效完成試運行保障工作。
在硬件升級的同時,登機橋相關部門工作人員的軟實力也在提升。在采訪時,天府機場登機橋相關部門的工作人員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某次用于后臺監視的視頻工控機與控制PLC(可編程序控制器)突發心跳丟失故障,導致實時視頻監控畫面全部掉線,而此時距離下一個航班接機時間不足一小時。當班分隊長楊宇立即組織成員進行全面排查,并基于以往修復電腦的經驗,多次復盤并驗證視頻工控機故障,順利排查出故障原因,借用值班空閑電腦配件進行修復,順利保障了后續航班使用。正是因為團隊成員堅持苦練基本功,在外援不足、遠水救不了近火的情況下,大家經受住了突發故障考驗,同時也使得團隊成員對設備保障能力的信心更足。(中國民航報 記者郝蒙)